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陈中,有一位“弃医从戎”的雨花英烈,名叫任天石。民族危亡之际,他曾说:“做个医生,只能救命;若要救民,必须救国。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请跟随“健康江苏”,一起来了解任天石从“救命”到“救国”的故事——
(WIFI下观看效果最佳)
“病情不重休惦念,心静自然少忧烦。家中有人勤照看,草药一剂保平安。”
这是京剧《沙家浜》中,常熟县委书记程谦明的一段唱词。剧中,他假扮郎中,在敌人眼皮底下与阿庆嫂接头,巧妙布局,最终使新四军伤病员安全转移。“程书记”的原型,正是抗战时期活跃在苏常太地区的共产党员、“民抗”领袖——雨花英烈任天石。
《沙家浜》改编自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程谦明原本叫陈天民。据《沙家浜》编剧文牧说,陈天民的名字,就用了任天石的“天”字,和他所率领的“民抗”部队的“民”字。
展开剩余93%习医治病,追求真理
任天石,常熟梅李镇塘桥人,1913年出生于世代中医家庭。少年时便随父学医的他,目睹劳动人民贫病交迫,被深深触动。在孝友中学读书时,他积极领导学生自治,站在斗争最前列,被校方开除责令离校。
任天石曾对友人黄本仁说,“既要做良医,也要做良相”,有条件做良医时,就尽心行医,有条件做良相时,就全力报国。“九一八”事变、“一二八”事变后,任天石积极为国事奔走,宣传抗日救亡,募捐支援前线。
1932年,任天石考取上海中国医学院。重回校园,他格外用功,钻研中医经典,从不与同学外出游逛。他常代学院刻写讲义,校勘著作,一方面勤工俭学,另一方面了解最新医术,深得教授赏识。
任天石作为在读学生,被院方破例聘为《光华医药杂志》编辑。杂志创刊一年,即风行全国,博得医界好评。
任天石毕业论文《头痛》。其师文芳批语:“论病理不背乎生理,谈疗治兼及于卫生,允称完善之作。”其医学造诣可见一斑。
在校期间,任天石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,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《共产党宣言》《资本论》等著作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令他耳目一新,资本主义必然灭亡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,更使他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1935年9月,任天石(中)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时与同学合影。
以优异成绩毕业后,任天石取得上海卫生局颁发的行医执照,返回家乡挂牌行医。每遇贫病,不计诊金,声誉日隆。
任天石开具的药方
目睹反动当局逮捕爱国青年,任天石十分愤慨,想方设法进入监狱为“犯人”们看病。革命青年的铮铮铁骨,为信仰、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触动了他,也让他进一步看透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。
弃医从戎,矢志抗日
西安事变后,任天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,思想又有新的飞跃,加深了必须改造旧政治制度的认识。他十分赞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,认为应立即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。在谈到国是日非、外侮日甚的形势时,他更加痛切地体验到,仅做个“良医”是不够的。他对弟弟任天怀说:“做个医生,只能救命;若要救民,必须救国。”
1937年3月,任天石在梅李参加了常熟人民抗日救国自卫会,出资办读报室,宣传抗日救亡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他参加抗敌后援工作,积极募捐钱物,支援前方抗日将士。不久“八一三”沪战爆发,他又设立难民接待站,接待战区难胞。
1937年11月,日军从高浦口、徐六泾口、野猫口登陆,向常熟城进犯。任天石带着全家老小“跑反”到苏北,所见所闻让他深感国难临头、同胞受难之痛,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,立誓要去延安参加八路军,拿起枪杆子打击侵略者。但其时母亲生病,姐姐又走失了丈夫,他是家中顶梁柱,实在走不得。
1938年初,他举家返回江南,果断毁家纾难,弃医从戎,矢志抗日。先盘掉药铺,尽其积蓄,后拆屋变卖,并用劝募所得,赴上海近郊收购国民党溃兵丢弃的武器弹药,在塘桥筹建一支四五十人的武装部队,称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(简称“民抗”),专门维持地方安宁,清除盗匪,深得群众拥护。他先后任“民抗”副大队长、大队长。1939 年“民抗”总部成立,任天石被任命为司令。他带领部队积极寻求党组织领导,同年秋,经常熟县委批准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任天石使用过的手枪。
在日、伪、匪、顽的包围中,任天石等人在党的领导下,不畏艰险,灵活机动,展开斗争。虽是“民抗”领导人,但任天石和战士一样,过着艰苦的游击生活,吃大锅饭,睡稻草铺,身上长了疥疮。每次战斗,他既当指挥员,又当战斗员,总是冲在第一线。干部战士生了病,他总是悉心诊治。
每到一个地方,他还利用医术,积极为群众看病,曾在荷花溇治愈了一位久病不起的老大娘,为杨塘乡一位抗属的孩子取出吞咽入肚的铁皮叫子,在日伪军的包围下冒险为贫农生了毒瘤的孩子做手术,和老百姓建立了亲密无间的“鱼水情”。群众说:历来只有当兵的欺压老百姓,没见过当兵的这样爱护我们种田人。他担任“民抗”司令期间,深受常熟人民爱戴,亲昵地称他为“老天”司令。
任天石用过的医用剪刀
“民抗”成立不久,就建立了一所小小的后方医院。任天石把祖传的2条行医船捐出来,用于诊治伤病员、老百姓,收藏医疗器材、药品,一有敌情,马上转移。
常熟“民抗”流动医务所
慷慨就义,如桐高洁
1945年8月,日本投降以后,为了贯彻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、积极准备应付新局面的战略方针,任天石返回江南,组建苏常太警卫团。他亲率部队攻打伪军据点,逼使敌人撤离。1945年10月,国共《双十协定》签订后,任天石安排苏浙军区部队渡江北上,带领军政人员北撤至如皋。1946年9月,华中十地委成立,任天石任常委兼社会部长。
任天石(中)与华中十地委战友在如皋合影
1947年1月,十地委机关迁入上海不久,任天石为加强部队武装,在黑市求购枪支时遭坏人告密,于1月30日夜不幸被捕。在上海的40多天里,敌人多次提审,把他打得昏死过去,始终坚不吐实,只说自己叫“卢志英”,一个小商贩,什么都不知道。敌人一无所获。
1947年3月上旬,敌人把任天石等作为“重要案犯”,解往“首都卫戍司令部无锡指挥部”。一到无锡,他就遭到敌人刑讯逼供。旧伤未好,新伤又至,被打得遍体鳞伤、血迹斑斑,除吃饭外,双手昼夜反铐。敌人还将他押坐于轿车中,在无锡城内兜圈,制造“共产党领导干部投降”的假象,以混淆视听。任天石毫不动摇,继续用化名应对敌人。
一天,他在厕所边见到十地委所属的长江工委委员田学甫,还以为田也被捕在押,即以一手紧握拳头,向他示意:要坚强,保守秘密。哪知这是个早已出卖灵魂的叛徒,很快就供出了任天石的政治身份。敌人如获至宝,在报上刊登消息称,逮捕了“江抗”的“老天”司令。
敌人多次审讯任天石,声称只要他写一份悔过书,交代苏常太地区的党员名单和组织情况,就立即释放他,保证今后衣食无忧。田学甫充当说客,劝他:“如果你愿意出来做事,像你这样有名的中医,行医看病,一世吃不完……”任天石冷笑道:“你太心急啦,适应得太快了些,事情不会就这样了结的。你也不必劝我,人各有志嘛!”田学甫自讨没趣,临走时丢下一叠钞票,说:“这给你夫人做医药费。”任天石马上拾起,掷还给他。
5月下旬,任天石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“首都卫戍司令部军事看守所”。他向狱友宣讲革命,给他们看病,借机做通了同监国民党汽车驾驶员赖志高的工作,将书信和诗文托其家属夹带出狱。其中一封信,是给十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包厚昌的:
任天石在狱中写给大年哥(包厚昌)的信
“人家当我是珍贵的宝物,…… 几个被辞歇的店友找到了我,他们来和我算账,拿出厚厚的一本账簿,记得清清楚楚,…… 直到现在,店里的资本从没有露出半点,也使他们恼怒,把我送到这里。”
“也承蒙他们的不弃,要我做同店号名誉上的经理,但自觉德薄才浅,无法胜任而谢却了,因而说我不识抬举。我很欢欣地接受了这无上光辉的‘不识抬举’的雅称。”
“年哥,放心着罢!任凭秋风吹,始终会像信笺一样的洁白,今天将来都是一样。”
他用隐晦的语言,向组织汇报了被捕后的情况,请组织提高警惕,注意叛徒动向,并表明了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。
被囚禁在南京监狱时,任天石写过一篇散文《天雨庭前的梧桐树》,借梧桐树天然美丽的形象、雄伟坚毅的姿态,抒发坚贞不渝的革命气节。
雨庭前的梧桐树,嫩绿娇艳的梧桐叶,正似小孩子一样地热情和活泼,随风飘拂,奋勉地遮掩着炎热的太阳光,让所谓的犯法的囚徒们从万般纳闷中得到些微的凉快!
点缀着淡装素服,活泼细小的梧桐花,没有一点市尘厌恶的俗味。矗立在顶丘上,更流露出天然的美丽,雄豪坚毅的姿态。
秋风年年有,毁灭不尽的梧桐叶,只见它年年在增添着引人喜欢的娇嫩,依旧在炎热的阳光中给囚徒们的一点凉快,直到牢房变废墟。
1947年10月,任天石被押到宁海路19号秘密监狱,与外界断绝了联系。敌人的手段更加残忍,常在半夜用极刑逼供,不时传来开往雨花台刑场的囚车警笛声。任天石被关押在底层牢房,在敌人严密监视下,夜深人静时,借着窗外路灯,给领导陈毅、陈丕显写信。条件所限,只能写在小纸条上,交狱友艾星华背熟后毁去。在信中,他和华中十地委副书记兼城工部部长杨斌共同表示:“同抱至死不变、始终如一的决心,个人生死在所不计,对革命前途甚抱乐观。”
1948 年3月艾星华出狱,将记忆中的“信”整理后交给党组织。受任天石烈士精神的感召,艾星华同时交给党组织的,还有自己的入党申请书
据狱友孙皎回忆,他曾问任天石,对前途作何估计?任天石答,被敌人杀害的可能性最大。他说,敌人看他是个要“犯”,幻想从他身上取得很大收获,可是软硬兼施,什么目的也没达到,岂能甘心不下毒手。他还告诉孙皎,军统特务杀人有公开和秘密两套,公开的是用法庭宣判、公开枪杀,而多数是秘密处死,这也有两种,一是夜间在秘密刑场杀害,二是装进麻袋抛入长江。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时,主要是用秘密处死,惨无人道、狠毒之极。任天石说,已作好思想和精神准备,不管敌人用什么办法对付他,也绝不屈服、绝不畏惧。
孙皎回忆,他被捕时穿的皮袍,三月中旬天热不能穿了,任天石将一件新丝棉袄给孙皎穿,自己却穿的旧衣服。不久,一天半夜,听见汽车驶来的声音,看守喊任天石起床收拾东西,说是“调号子”。任天石慢悠悠坐起来,从容不迫收拾东西,向孙皎点点头,面不改色,沉着安静一如平时。孙皎心如刀绞,急忙将丝棉袄递给他,他微笑着说:“我用不着了,你留着做个纪念吧!”孙皎硬要他带走,看守也催他快出去,任天石接过丝棉袄,告别难友,昂首走出牢房。在黎明前的黑暗里,倒在敌人枪口下,年仅35岁。
红色家风,山高水长
任天石不仅自己投身革命洪流,也动员亲人齐心抗日、救国救民。在他影响下,家中多人参加革命,数位不幸牺牲。
1944年冬,任天石全家合影于苏北黄家市(前排左起任天石儿子任春嘉、任天石母亲卢月芬、任天怀女儿任雪芬,后排左起任天石、陈行之、任彩芬、任天怀妻子赵秀琳)
姐姐任彩芬,从小随父习医,是远近闻名的儿科大夫。在任天石动员下,她化名李建华参加抗日斗争,任梅北区区长,兼任任天石与江苏省委的联络员,解放前夕不幸牺牲。任天石还动员弟弟任天怀从上海中国医学院退学,走上革命道路。
任天石的母亲卢月芬、姐姐任彩芬和儿子任春嘉合影
任天石的第一位妻子叫王珊,虽是家中包办婚姻,但二人感情甚笃。为了让姐弟三人安心抗日,王珊一边照顾婆婆和稚子春嘉,一边过着东躲西藏、漂泊不定的生活。在战乱流离中她患上盲肠炎,担心任天石的安危,又怕影响他革命工作,坚决不肯托人带信让他回家,不幸病故。王珊的弟弟也参加了“民抗”,在一次战斗中被捕英勇牺牲。第二位妻子、革命伴侣陈行之,与任天石一同被捕,被关在上饶集中营。在狱中她被敌人残忍地施以电刑,却始终不肯泄露组织机密,精神上遭受了极大刺激。
任天石的母亲卢月芬性格沉静,深明大义。家境优裕的她,十分支持儿女参加革命,毫无保留。任天石卖掉房子、土地和药铺,都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。按常熟传统,子女出去做事,父母总会留一个在身边,但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,三个儿女都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,她带着任春嘉等孙辈,还收养了好几位烈士遗孤,居无定所,四处流浪,不断改名换姓,最艰难时住过老乡的猪圈、牛棚,毫无怨言。
任天石、任彩芬牺牲的消息,组织上一直瞒着卢月芬,直到全国解放、新中国成立,才婉转告知。老人家伤心欲绝,却未向党组织提任何要求,仍居住在乡下老家,纺纱织布,简朴生活。直到病重,才到次子任天怀家养老。
任天怀之子、江苏省医学会、医师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任华轶回忆,奶奶在临终前,把当时刚上小学的他叫到床前,问他:“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?”稚子懵懂,回答“不知”。奶奶说:“你要记住,今天是7月1日,党的生日。去叫你妈妈,给我下一碗生日面吃。”任华轶高高兴兴去找父母,说:“奶奶要吃东西了,奶奶快好了!”学医的父亲却深知,老人已生命垂危。弥留之际,她叮嘱任华轶,要好好读书,长大了要做个好医生。
任华轶说,他一直牢记奶奶的教诲,也牢记父辈们为国家、为人民抛头颅、洒热血的忠诚大义,一生从医,淡泊名利。他常说:“父辈年纪轻轻,就为国家、为民族牺牲了生命。相比起来,我们的今天是多么幸福,无论是在工作上,还是生活上,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?”
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、新中国海军航空兵工程部部长张鏖,在《怀念任天石同志》一文中说:“在我们东路,中医医生参加革命并成为领导同志的有好多位……他们都是农村中进步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,他们思想敏锐、忧国忧民,在国难当头、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,他们是要奋起反抗的……在党的教育帮助下,在实际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下,他们又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,这也是合乎规律的。天石同志就是这样通过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,最终成为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。”
任天石用一腔热血,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、仁心医者的大爱。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却在人民心中竖起一座丰碑,必将激励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弘扬“信仰至上、对党忠诚、舍身为民、勇于担当”的雨花英烈精神,也必将感召一代又一代医者践行“敬佑生命,救死扶伤,甘于奉献,大爱无疆”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崇高精神,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奋斗终身。
审稿人:任天石烈士侄子,雨花英烈研究会常务理事,江苏省医学会、医师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 任华轶
延伸阅读:
附录:
任天石生平简介
任天石(1913-1948),又名启生,化名赵济民,江苏常熟人,中共党员。
1932年8月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
抗战爆发后弃医从戎,组建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,任副大队长、大队长
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
1940年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
1941年任江南行政委员会委员、江南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常熟县县长
1943年任中共苏中区党委巡视员、通海行署主任
1944年11月任中共苏中第六地委委员兼苏中行政委员会委员、苏中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
1946年9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十地委常委兼社会部部长
1947年1月因华中十地委遭到破坏而暴露身份,在上海被捕,解来南京,1948年牺牲
参考资料:
《雨花台烈士传丛书:任天石传》,周燕、刘品玉、杨洪著,江苏人民出版社
《铮铮铁骨耀千秋——任天石》,江苏党史网2011年5月16日刊发文章
《常熟“抗战故事”之抗战英烈任天石:行医救命更要救国》,常熟日报记者张绿漪撰,常熟市文明办2015年7月14日报道
发布于:北京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